去年,我们写了一篇文章正规配资网,指出深蓝汽车内部的种种问题。
提出了我们的观点,深蓝高层需要换血,才能改善其存在的运营问题,但深蓝并没有重视内部的问题,反而出动法务部,想要用“强压”的方式盖住这种有建议的声音。
解决不了内部问题,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,但这种二极管处理思维,并没有给深蓝带来好运,伴随而来的是更加尴尬的运营处境。
今年以来,以为核心的“邓工队伍”骚操作百出,比如说“买318送离职”、“推送车机广告”、“不同意只能进入游客模式”,诸如此类的操作使得深蓝汽车的网络舆论直线滑坡。
业内人士调侃,“邓工的本业还是放在产品上,能把产品做好就很不错了,营销和品牌规划有更好的人来做。”
近日,多家媒体报道,深蓝汽车首任董事长杨大勇低调回归,此次回归的意义是负责品牌和营销工作,虽然是“指导”名义,但其“指导”的项目则是“邓工团队”迷之操作频出的品牌和营销工作。
现任执行副总裁的杨大勇,内部排名第七,高于邓承浩。这种非常具有策略的调整,绝对不是偶然,而是长安汽车已经开始了对深蓝的全面整改。
外界人士表示,邓承浩的营销有些用力过猛,而且经常说一些让营销难办的话术出来。
比如说,其曾经公开表示,长城说出的那句“打死不做增程”,完全就是不懂技术。长城作为一家拥有35年历史的企业,拥有丰富的技术储备,却被其以简单粗暴的一句“不懂技术”盖翻在地。
长城的“不做增程”是一种自己的企业态度,但邓承浩的 “长城不懂技术”则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扣帽子,这对于一家央企来说,绝对是一个黑历史。
“话说得太满”,让邓承浩给深蓝汽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,深蓝大批量投放车机广告,并且不同意则无法使用车机系统,导致用户被锁车外。
很难想出这是一个“理工男”做出来的事情。
而且,深蓝汽车还多次放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销量目标,25年的销量目标是50万,但今年1-6月销量14万余,目标完成率在28%左右。
24年深蓝汽车定下的销量目标是28万台,其未能完成。23年定下的20万销量目标,同样没有完成。
深蓝汽车的高层在多次年销量目标无法完成的基础上,给长安汽车在25年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,对于央企来说,稳健、可控非常重要,但这些特性并没有出现在深蓝身上。
长期无法完成销量目标,加之最近网络上直线崩盘的品牌口碑,这可能是首任董事长杨大勇被调回深蓝汽车的重要原因。
内部人士表示,深蓝汽车的这种玩法,总归不是办法。
尤其是今年深蓝S09登场,这台被人寄予厚望的车型,上市两个月的销量并没有掀起波澜,根据周销量显示,深蓝S09在6月累计完成了2700余台销量。
数据可能有一定出入,但却能直接反映出深蓝S09的市场热度不及预期。
一方面,整个6月深蓝品牌的口碑崩盘严重,劝退了很多对S09有想法的消费者,另一方面,深蓝的多款车型价格非常不稳定,网上投诉更多集中在“背刺”上。对于定价较高、不准备走性价比路线的S09来说,是一种巨大的测试。
深蓝的问题,其实不全在邓承浩一个人身上。
今年以来,长安启源强势发力,尤其是在长安成为央企前后,体系内不仅仅将深蓝管理团队手中的(丨)交付给启源。
同时,长安启源新上的Q07,两个月交付两万台,和深蓝S09同期上市,两款车型境遇却完全不同。Q07无论是定价、营销策略,还是口碑,都要比深蓝S09更有爆款潜质,这导致其直接抢夺S07销量非常猛烈。
在我们走访终端经销商市场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,Q07热度已经超过了深蓝S07,两款车型定价相近、一部分重叠,但不少用户更愿意选择Q07。
这意味着,Q07和S07其实已经是明争暗斗,从数据上来看,Q07明显更好一些。
S07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深蓝最走量的车型,一部分用户群体被Q07抢夺,长安Lumin更是被启源拿走,“被夺势”已经是现阶段深蓝的主基调。
但长安总部并不想看到这种局面的发生,杨大勇的出现,必然有更重要的品牌责任。
目前,深蓝已经拥有完整的产品布局规划,从SL03、L07,到G318、S05、S07、S09,其已经是一个拥有6款车型,价格从10万覆盖30万的成熟品牌。
但月均不足3万的销量,又很难算得上成功。
财务报表显示,深蓝汽车23年亏损接近30亿,24年亏损接近16亿,两年亏损接近46亿,目前公司净资产为-35亿,处于一个非常典型的“长期亏损、资不抵债”的被动局面。
有媒体评价,深蓝汽车的长期不力,像是附身在长安汽车下的巨大蜱虫,虽然对长安汽车不致命,但建议整合、切合是一个不错的优化方式。
要知道,深蓝的工厂、技术以及供应商,都是长安汽车直出,其独立运营但不是独立研发,电池、电控、电机技术都是源于长安。
但邓承浩此前表示,深蓝将会拿出不低于营收10%的费用做研发,23年258亿、24年372亿营收,如果是这种研发投入占比,那么每年大概有30亿研发费用投入到深蓝体系中。
有工程师提出疑问,核心技术都是长安提供,深蓝的“每年10%营收做研发”,投入到了哪里?至少目前没有看到。
即便是其旗舰车型S09,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用的是华为ADS,座舱系统是鸿蒙OS,电池、电机、电控、控制域则是长安。
属于深蓝的核心技术并没有突出太多,而30亿对一家企业来说,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开支。
杨大勇的回归,主要负责营销和品牌工作,也就是对外要展现一个新深蓝的形象,承包了过去两年舆论负面的邓承浩,将会被这个首任董事长钳制。
过去,深蓝存在的问题并不少,比如说滥用法务部透支公信力,价格体系比较松软,多款车型降价速度较快,而且幅度不小。
可以理解深蓝这些动作背后的想法,毕竟邓承浩任职深蓝的两年时间,并没有带领深蓝走出亏损的泥潭,车型数量上来了,但单车均价却没有明显的提升,留给深蓝表现的时间并不多。
有人调侃S09是邓承浩最后的机会,结果6月份却完成了不足3000台的销量,杨大勇的接棒也成为了必然。
2025年,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,长安、比亚迪、吉利、奇瑞等大型企业之间的博弈非常激烈,大众、丰田、日产也下场转型新能源。
从大市场局面来看,长安汽车的压力不小,其内部一定要形成凝聚力,才能对抗外界大型汽车集团的冲击。
所以,杨大勇的回归,有可能是为了提升长安内部的凝聚力,肩负更重要的深蓝运营工作,如何做出更好的品牌形象,叫停深蓝的一系列网红形象,回归长安新央企角色。
更好的态度、更端正的责任,这是现阶段深蓝需要的。
邓承浩的网红时代,伴随着长安晋升新央企而过去了,对于央企来说,邓承浩的“买车送离职”、“大批量推送车机广告”会给长安的央企形象蒙羞。
在新央企时代,深蓝需要的是一个更正确,更有眼界,且能力更强的决策人,显然85后的邓承浩,在对抗70后、60后的复杂汽车对手时,略显轻浮。
而74年出生,97年参加工作,拥有丰富工作经验,履历更加稳重的杨大勇,更加贴合新央企的形象,对于长安汽车来说,杨大勇的到任,有可能会扭转深蓝汽车的外界形象,但这也需要时间。
问题的关键是,今年的市场竞争并没有放缓,大型企业仍然虎踞龙盘,口碑遍地鳞伤、新车无法走量、长期亏损的客观问题依然存在。
但可以确定一点,此前邓承浩时期的蜜汁操作,大概率不会有了。
配资头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